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本市要闻

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20-08-26 19:48:01.0 来源:榆林日报 刘勃江 访问:54
打印 【字体: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抓当前打基础,着眼谋后劲利长远,抓重点带全局,榆林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组数字可以见证三年来榆林的发展变化:生产总值从2017年的3318.3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136.28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17年的739.5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26.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312.94亿元,增长至405.63亿元。

今年上半年,榆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1.4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8、5.5个百分点。

这是谋变革求突破的必然结果,这是强优势补短板的生动诠释。

十大战略问题研究率先破局

6月9日,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黄石沟沉沙调蓄水库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一榆林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项目,不仅将为榆林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提供战略支撑,同时有力佐证了市委、市政府开展十大战略问题研究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2017年5月,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榆林发展定位坐标、指明航向。

新的发展目标拉开了榆林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帷幕。同年6月,市委、市政府紧盯国内国际前沿,从一般城市共性和资源型城市特性入手,全面启动十大战略问题研究,破解榆林转型升级的“思想困惑”,寻找回答榆林实际问题的“标准答案”,探索推进榆林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路径”。

如何加快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破解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矛盾,走出一条经济循环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子?如何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牵引作用,加快经济转型?如何把民生事业办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十大战略问题研究中,既着眼于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又回应了群众所期所盼,问题的提出直指榆林转型升级“瓶颈”,研究和破解这些问题,既是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也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架起“四梁八柱”。

适度扩大现代煤化工和油煤气综合利用、发电、载能等产业规模;建设游客驿站、自驾游营地等基础设施,构建美丽榆林全域颜值体系;坚持“全域政策普惠、强化市级统筹、适应人口变化、循序渐进推动”原则,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社区等方面寻求突破……随着十大战略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推进,榆林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三年来,十大战略问题研究形成可物化成果62项,其中引黄工程、榆阳4E机场扩建、煤炭资源转化引导基金、“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四馆两中心”项目等39项成果已经落地或正在实施,开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

6月12日,我市与恒力集团在西安签署恒力(榆林)煤化一体化产业基地投资合作协议,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从煤制烯烃、芳烃到精细化工、PTA、聚酯、化纤和纺织新材料加工深度一体化融合。

坐拥世界七大煤田之一、中国最大煤田——神府煤田的榆林,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是榆林在高端煤化工领域取得领航地位的先天优势;大力推进煤炭分质利用,提升煤炭附加值,形成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的良好发展格局,是榆林摆脱资源型城市发展桎梏,破解结构失衡的不懈努力。

如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市委在四届五次全会给出了答案: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补齐基础化工短板提升规模优势,着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技术和产品,着力发展化工终端产品加工业,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炭分质利用、煤制甲醇-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工、氯碱化工六条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煤头化尾”全产业链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和终端产品加工基地,实现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大幕开启,高端能化基地建设向“深”而行。随着延长煤油气综合利用填平补齐工程、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未来能源4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陕煤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项目等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重大转化项目全速推进,“煤头化尾”全产业链渐渐浮出水面。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甲醇燃料技术装备行业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落户榆林、完成千亿元新能源和多晶硅规划编制、出台支持科技创新14条措施、携手中科院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与西北大学等高校达成共建13所产业研究院协议等。2019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9.3亿元,企业数量增幅全省第一,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家里种了10多亩黄芪,还有3亩多黄芩,此外还在公司打工期间每天还有150元的工资收入,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在子洲县三川口镇富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的贫困户郭凤红笑着说,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家的光景过得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我市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截至2019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已由2013年底的48.6万人减少至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至0.6%,全市9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我市切实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作为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帮扶力度。聚焦剩余1.82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573户1099人全部落实产业项目,442名未就业劳动力安排了就业;对1.74万名兜底对象,全面落实社会综合保障措施,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确保学有所教。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安排117个项目,改善学校薄弱环节,提升办学能力。新招聘或县域内调剂体音美教师406名,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对535名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入学的学生,实施送教上门。资助36412名建档立卡学生。

确保病有所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得了大病、重病后生活过得去。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问题,建立“医联体”“医共体”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标。积极强化农村疫情防控,研究专门政策、落实专项举措,全市无一人因疫致贫返贫。

确保住有所居。全市存量危房改造1334户,已竣工1064户,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住房270户,两项任务全部清零。易地扶贫搬迁实际入住率100%。

确保安全饮水。开展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再排查,加强农村供水水质净化消毒和监测工作,健全农饮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排查发现121处运行不正常的安全饮水工程全部修复。